013a35dbf054f4ef27ac778f8d700b59_original.jpg

 

 

 

 

 

【父後七日】號稱是台灣版的送行者,這話一點都不差,只是父後七日多半是從喪家的視角進而帶出整個故事。

基本上我覺得父後七日裡的喪葬事宜已經算簡化了,我還親身經歷過更誇張的。因為老媽是過繼給她的阿姨收養,所以我自小就有兩個外公、兩個外婆。人生中參與過的三場喪禮就是親生外公外婆,和現在的外公。

 

 

電影裡父親過世的七日內女兒不時都得配合師公的指令"哭爸",當然電影的拍攝手法是誇大了些,連吃飯吃到一半及刷牙時都會被叫出去哭一下 = =

不過我親外公停棺在家裡時也有像這樣"照表操課",固定一段時間就得齊聚在一起聽師公頌經,一邊配合師公的話回答"嗚哦(有哦)"。當時還有大人過來告誡小孩子什麼時侯得哭咧!然後親戚中若有長輩來弔唁,還得跪著爬出去相迎,老媽和阿姨們在出殯那天雖然有戴護膝,但膝蓋還是都破皮出血了.....。

 

 

雖然我家是拿香的,但我真的覺得西方喪禮比起我們對往生者反而更顯莊重。台灣傳統的喪葬習俗與其說是送往生者最後一程,還不如說種種的繁文褥節都是做給在世的人看。撇開焚化給往生者的財物不談(這多半也是圖安心的吧....),在世的人有必要被提醒告知什麼時候該哭,什麼時候該跪嗎?真正的悲傷應該是發乎內心,哭只是一種情緒的宣洩,不哭也不代表不哀傷。至於跪在地上爬行就更匪夷所思了,除非子孫不孝,否則如此這般折磨,往生者若九泉下有知必定十分心疼不捨啊!又何必讓往生者與在世的人都難過呢?而真正"吵死人"的樂隊、孝女白琴及電子花車就更囧了,辦喪事又不是喜事,有必要敲鑼打鼓、搞得人盡皆知嗎?

 

 

再回到劇中人物上,就是因為有太多的喪葬程序要做,兒子與女兒幾乎是被葬儀社的規劃推著走,一開始根本無心哀傷。一直到父親要出殯前,兒子終於忍不住落下眼淚,而女兒的悲傷到喪禮都結束四個月後了,卻仍然持續著。雖然女兒刻意辭去原本的工作,換了一個必須派駐外地的新工作想讓自己遺忘父親已不在世的事實,但在機場一個習慣性幫父親帶煙的念頭還是讓她哭了,久久不能自抑。

還記得當時現在的外公過世時我有多惶恐,一向認為理所當然的存在突然消失了,將來的日子要如何走下去?我沒辦法做到遺忘,這股悲傷就一直擱在心底深處,三不五時拿出來痛一下。

有句話是這樣說的:

人的一生總共會死兩次,第一次是肉體的死,第二次則是當他從人們記憶中消失的時候。我知道,所以我絕不會忘。

 

 

值得一提的是,近來台灣賣座的國片似乎總得摻入幾句國罵,但父後七日裡的國罵卻不會讓人感到低級不舒服,反而帶著些許詼諧的幽默感呢

 

 

最後再補上老話一句:三不五時,愛要及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祈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